我有个IB学生小宇,他对小说诗歌的主题的理解都十分准确,但是在诗歌具体意象分析上, IB中文Paper1诗歌的意象背后的文化意义分析让小宇常常觉得为难。他经常问我,老师为什么这里要用这个意象,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学业繁忙,小宇对中国的诗歌读得很少,而在现代诗歌中,领悟意象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意象是凝聚诗人主观意蕴,寄托诗人情思,寓意深刻的艺术形象。意象不但包含了诗人的情感,凝聚了诗人的经历感受,还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并且体现出诗歌的美感。
我带过的很多IB学生都有小宇一样的疑问,我们得知道阅读诗歌时借助意象可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所抒之情。现代诗歌读起来的印象是朦胧抽象,但是诗歌最核心的意象一定是落在实处的,不妨抓住意象进入诗歌。在理解意象时,可以抽茧剥丝,逐级深入。
我问过小宇这样一个问题:“我说菊花,你想到了什么?”小宇的回答非常棒,小宇说:“我想到了隐逸、重阳节、傲寒开放。”同样是一朵菊花,而原始人类可能认为这是一朵漂亮的花,一个原始人想到的,和今天的我们所想到的,截然不同。这些就是负载在菊花这一意象上的文化意义。而任何意象的文化意义都是历史积淀产生的。
以菊花为例:一、从屈原的《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以香草美人比喻君子,歌颂了菊花的秉性高洁和不同凡响。写花不是纯粹的咏物,往往诗歌里面都是有所寄托的。
二、到晋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赋予了菊花隐逸淡泊的气质,菊花不爱热闹,它不与百花在春天争艳,而是退却到秋天,在落木萧萧的气候中开放,馨香馥郁,不希求人知道,经受得住孤独与寂寞的考验。
三、到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又将秋高气爽的重阳节观赏菊花、品菊花酒联系在一起。
四、到唐代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又给城里遍地盛开的菊花披上了金黄色的铠甲,赋予了菊花锐意进取,坚贞不屈的品格。虽然是开在万木萧疏的寒秋,但是它并没有畏惧,它迎难而上,精神抖擞,凌霜开放,表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
五、到宋代词人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菊花的身上又负载了坚守不气,知恩图报的品质。大凡花朵过了鼎盛时期就会衰败坠落于地,而菊花就不是这样,它枯萎了也要紧紧地抱住枝条,不肯松手。
六、到李清照用菊花来比喻精神上的憔悴忧虑、悲伤愁苦,“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新婚后思念丈夫赵明诚,借酒消愁,说自己憔悴消瘦得像菊花一样。因为菊花的形态,特别是它的花瓣一丝丝瘦长,在枯萎时更是软绵绵的,这就像人们在思虑憔悴时那种有气无力的情形。
余光中在《菊颂》中写道“桃之夭夭尽逃之夭夭/凡迎风红妆的红过了/唯压你不倒 压不倒/逆风赫赫你标举的灿烂/列黄旗簇金剑耀眼的长瓣/昂向秋来肃杀的风霜/绽不尽重阳高贵的徽号”作者把自己50年的经历和对高风亮节的自我期许化入傲菊这一意象,道尽了秋天百花尽杀而菊花独留,于飒飒秋风中灿烂舒展、烂漫盛开的样子。
我告诉小宇,在具体的诗歌分析中,我们不仅要回溯诗歌意象本身的文化意义,更要体会诗人是如何将情感具象化。
例如冯至的诗歌《蛇》“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凉地没有言语——/姑娘,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呵, 莫要耸惧!/它是我忠诚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下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读到这里,许多学生都非常懵,寂寞和蛇有什么关联。当我们想到“蛇”本身时,会联想到“细长、冷血动物摸上去冰凉、蛇的游走、夜间活动、蛇盘踞在一起”,对应到寂寞的特点“绵长悠远的情感、悲凉感怀的心境、寂寞不是排山倒海而是一点点占据内心、往往发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百转千肠的情感”。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的抽象情感“寂寞”化为一个可知可感可摸的“蛇”,不由令人拍案叫绝!再回阅中国文化中出现过的蛇,有华夏民族的创始人女娲、有缠绵动人的白蛇传、有邪恶化身的农夫与蛇等。
这首诗的精彩之处恰在于用蛇比喻爱情的寂寞。作者选择了冰冷的无语的长长的冷血动物——蛇来表现诗人心头的寂寞, 使用了“长”、“冰冷地没有言语”、“衔”、“思念草原”、“潜潜走过”等与蛇固有的特征紧密联系的词语, 使得“寂寞”有了可触摸的直观形象。作者取蛇的啮咬之状来比喻寂寞。整首诗按照“经历寂寞——忍受寂寞——享受寂寞”的脉络连贯而下。
在读到原野牧夫的诗歌《爱情和麦子一起成熟》中出现了大量的意象,以第一节为例:河滩上没有风/麦田里的收获季节/随着石头的呢喃早早来临。而你是那只透视空气的青鸟/站在石头边的麦垛上。我给小宇介绍了青鸟这一意象背后文化意义,关于西王母和李商隐著名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内容。小宇听完之后,完成了对这一选取片段的青鸟意象分析:“青鸟”原是出自《山海经》,指为西王母与汉帝传递书信的三足神鸟,后多被用来喻指爱情信使,常见于古典诗词歌赋中。另有李商隐之“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一千古名句,也让人记忆犹新。诗人在这里开篇就以“青鸟”为心上人的意象,实则含蓄点出了“爱情”的主题,而对于典故的巧妙引入和化用,不仅突显了诗人的文学底蕴,更是将古代的神话浪漫故事糅合到了现代诗的框架之中,给自由浓烈的现代诗带去了古朴内敛的古典韵致,与全诗清馨抒情的风格融合得恰到好处,相辅相成。
这就是凝聚在诗歌意象中,在漫长的历史文学积淀中产生的文化意义。对于IB中文Paper1中的现代诗歌而言,往往沿用了这些意象的古典意蕴。达到古典意境和现代诗歌的完美融合。所以在诗歌分析中,把握意象作为符号背后的文化意义尤为重要,选择合适的文化意义角度切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用具象化的手法表现主题。
好了,我们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记得点击这里领取一节免费的一对一IB中文定制中文课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