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中文:文学作品中幽默手法的表现方式(下)

IB中文注重考生对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或全球问题的反思或者批判,“如何传达作品中严肃的主题”是IB中文考试考查的一个重点,上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幽默手法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一起来详细分析下 IB中文:文学作品中幽默手法的表现方式  。
1.对比
生活中,有时内容与形式、愿望与结果、理想与现实等方面会产生强烈的不协调,于是形成了不和谐的对比。作者在文学创作中会使用不和谐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会产生幽默或者可笑情趣。

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警察本来应该扮演保护人民的角色,而赞美诗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成为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然而小说中的警察不仅没有尽到保护社会良民的职责,反而是非不分,狂傲自大,不仅使得主人公苏比试图通过恶意破坏进入监狱的梦想破灭,而且在苏比收到赞美诗感化,决定自食其力,重新做人时,将其莫名其妙地抓进监狱,使得他重新好好生活的美好愿望化为泡影。小说中的赞美诗虽然感化了主人公苏比,让苏比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支撑着苏比重新做人、好好生活的梦想,然而在警察面前,在统治者面前,精神的力量是那么不堪一击。虽然有美好的愿望,然而苏比也挣脱不了命运的摆布,不得不进入监狱去“享受”自己开始梦寐以求的监狱生活。文中作者用了警察和赞美诗两个如此美好的词汇,然而却反映了这样一个残酷却也无奈的社会现实,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此幽默的写作手法和刻薄的写作风格都表现得酣畅淋漓,令人啧啧称赞。
2.重复
重复作为一种修辞格式和艺术手法,可以是情节、语言、物体、动作、画面、音响、场面等的重复出现,作者在创作中使人物在重复的语言、动作、行为等中造成强烈的不协调感,以表达与人物正常逻辑、合理预想大相径庭的结果,或表现某种一意孤行、无法遏制的执拗,使原本枯燥的重复出现了喜剧性的色彩,取得强烈的幽默效果。
契诃夫的《变色龙》故事从发生到结尾时间很短:一只狗咬伤了首饰匠,首饰匠向正在广场巡逻的警察奥楚蔑洛夫告发咬人的狗,声称要那小狗的主人赔偿。奥楚蔑洛夫在追问小狗主人是谁的过程中,变了五次脸。最终小狗被将军大人的厨师堂而皇之地领走了,而那首饰匠只落被警察责骂并遭到众人哄笑的结局。
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狗主人是谁的这个问题上,出尔反尔,对首饰匠和小狗的态度变了五次,他的每次变脸都是按照以下规律重复的:

① 靠群众提供“信息”,只为弄清楚狗的主人是不是将军家的;

② 只要听到小狗是将军家的,他必定用短暂狡猾的语言来遮掩自己变脸的窘相,不是撤掉军大衣就是穿上军大衣,或者随便扯皮几句话,立马来一个大变脸;

③ 变脸之后,受捧的和被骂的总是反复颠倒的;

④ 尽管变脸频繁,但是骂词和捧词总是极为相似。比如他骂狗总是“疯狗”、“野狗”、“野畜生”、“下贱胚”等,但得知狗是将军家的时,立马骂首饰匠,骂词竟然极为相似;捧词同样也是如此。
最后在奥楚蔑洛夫反复变脸中,仅仅因为小狗有权势大的主人而胜利了,众人哈哈大笑,真是滑稽可笑、荒诞的结局。作者使用重复的手法,不仅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统治阶级小爪牙的形象,而且生动形象又深刻批判了现实:沙皇专制的黑暗统治,高压需要走狗,走狗需要愚民。
3.夸张
夸张和幽默很多时候都是血脉相连的,尤其是讽刺意味的幽默与夸张密不可分。夸张就是把客观的特点放大,通过夸张的语言、故事情节或者结局等,让读者更加直白、鲜明地感受其中的意味。
夸张和幽默很多时候都是血脉相连的,尤其是讽刺意味的幽默与夸张密不可分。夸张就是把客观的特点放大,通过夸张的语言、故事情节或者结局等,让读者更加直白、鲜明地感受其中的意味。
《一个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的结局极具夸张性,小说中夸张新奇的语言也是作品的一大亮点,令人拍手。形容证券经纪人麦克斯维尔工作非常忙就运用了夸张的语言——“他像一部高速转动的机器——开足马力,十分紧张,正确精密,从不犹豫言语,动作和决断都像钟表的机件恰当而迅速”。
4.讽喻
幽默诙谐常常与讽刺联系起来,文学作品亦如是。作品中幽默的语言、滑稽可笑的人物、荒诞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对现实有力的讽刺与批判、深刻且犀利,增添作品的厚度,令读者反思。作者批判得一针见血,但在这锋芒背后,却是作者对社会、人群热切的关爱。一如鲁迅先生当年批判“国民性”所呈现给我们的。
《猫城记》是著名作家老舍一部生动有趣的动物讽喻小说。《猫城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用夸张讽刺的笔法,讲述“我”作为地球上的中国人,在火星上的“猫人”国家离线、观察、体验、展示了猫国病入膏肓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情况等,揭露了猫人愚昧、自私、懒惰、麻木、欺软怕硬的劣性。最终猫国在“矮人”国军队入侵下亡国灭种。小说虚拟了一个荒诞的世界——火星国家、猫人社会,用荒诞的手法,影射千疮百孔的旧中国社会。以猫人喻国人,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愚昧、落后、麻木和苟且,导致必然灭亡的残酷后果,批判社会的腐败颓唐。文中虚构的“猫国”与真实的旧中国都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如:“大蝎”暗喻国人有权有势的贵族,“小蝎”是国人中部分觉醒的年轻人,“大鹰”代表国人中少数先驱者等。
作者在这部作品中,用充满闹剧色彩的写法,有意识地呈现出一种调侃的语言风格。《猫城记》的幽默是带有悲剧色彩的黑色幽默,读者会被作者风趣活泼的语言逗笑,但笑过之后则是无尽的辛酸与沉痛的哀伤。
5.幽默的情节设置
除了修辞手法等语言表现方式之外,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情节不仅凸显了文章的趣味性,幽默感,作者想传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情节中得以揭示。
《警察与赞美诗》故事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五节, 即主人公苏比与警察的五次令人哭笑不得的相遇。第一个情节是主人公苏比为了能够被抓从而实现自己进入 监狱享受监狱生活的目的明目张胆地去破坏商店的玻璃,并心满意足地等待被抓,然而警察却无视现实,凭借自己的错误的判断认定是赶车人砸坏的玻璃,从而使得苏比入狱的愿望第一次破灭;第二个情节苏比为了能够被抓故意在警察面前去调戏一个看似文静娴淑的女子,然而这个淑女却是可耻的妓女,这个妓女反而主动勾引苏比,而警察却对这一切熟视无睹;第三个情节为苏比为了能够达成自己的愿望大吵大闹扰乱治安,而警察却自以为聪明地将其认定为学生,从而使苏比入狱的愿望第三次落空;第四个情节为苏比在前三次失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教训,希望通过偷伞来引起警察的注意,不料看似正派的持伞人却也是个小偷,而警察为了能够奉承金发女郎,无暇顾及偷伞事件;最后一次是苏比被教堂中的一首赞美诗所感化,认识到自己的堕落,决定重新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重新做一个良民,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地一幕发生,故事情节突然发生改变,苏比被警察阴差阳错地逮捕,又阴差阳错地实现了自己入狱的愿望。
不管是每个小的情节设置还是整体的情节构思都显示着不合逻辑然而又似乎在情理之中的矛盾思想,然而正是这种矛盾和扭曲,却让读者欲哭无泪欲罢不能, 彰显了作者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而又能够让读者在哭笑不得中领会主人公的可怜与可悲,体会美国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IB中文A文学考试曾有一题:“讨论分析文学作品中如何用幽默传达严肃主题的。”
考察的是考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幽默写作手法的理解。考生平时要积累此类作品,多阅读、分析,相信不管在口语、paper 1还是paper 2考试中都会大有裨益。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