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考试课程专栏 / IB中文A文学文评的写作逻辑——以宏观艺术手法为例
IB中文A文学文评的写作逻辑——以宏观艺术手法为例
2022年7月29日
小涛是一个明年参加IB中文A文学考试的孩子,他非常勤奋,写了很多的文评练笔稿,每一篇文评都写得内容详实。但是,在他的身上,我也发现了许多考生存在的共性现象。
IB中文辅导
很多孩子不会读范文。范文不一定处处在理,本身Paper1的文评就没有标准答案。但是能够获得高分的范文,一定存在共性之处。往往考生们在阅读范文的时候,只觉得写得好,但是说不上来好在什么地方,大多时候都归结于范文的文采飞扬,扣题精准,分析文本内容鞭辟入里。觉得自己望尘莫及,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不少像小涛这样的孩子,自己练习了很多文评写作,但是写作逻辑依旧混乱,并且越练笔越着急。在这里老师更推荐逐段练习,针对写作逻辑中的每一环各个击破,而不是一股脑混乱的思考,点对点击破尤为重要。而文学文本的分析素养是一个长期以往的积累体悟过程,在这里我们不展开细讲。而范文于每个考生最值得学习之处就是分析写作逻辑。文采、分析素养短时间内很难取得大的突破,但是写作逻辑大可以借鉴启发。
我们以文评中的宏观艺术手法为例,探究如何形成和范文一样的写作逻辑。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宏观艺术手法,它是从文章整体角度建立的概念,往往较为抽象。例如,我们经常遇到的“叙事视角”、“文本结构”等,这些概念的分析往往无法依赖具体的文本,所以无法像微观文本一样,通过对文本局部词句的关注来完成分析鉴赏。常见的宏观艺术手法包括“转折、开头和结尾、悬念、铺垫、伏笔、线索、叙事视角、叙事顺序、详略等等。”
其次,宏观艺术手法在写作文评时的重要性。艺术手法是中文学科评分标准的核心项目,而考生们更加愿意选择微观艺术手法分析文本,但是缺少对于结构上宏观艺术手法的评析,从而往往导致文章的深度不足。
最后,是陷入思维定势。很多考生的范文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不管拿到的小说是什么样,每次都使用同样的宏观艺术手法。一方面考生在认识上,混淆或者对具体的每一项宏观艺术手法认识不清;另一方面,用某一个重要的宏观艺术手法生搬硬套在每一篇文评里,这是不可取的。
以线索为例,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和故事串联起来来的一条重要绳索。小说中主要分为六类:物线、事线、人线、地线、时线、感情线。线索是曲折变化发展的,提供了多处故事节点,因而梳理故事的节点是必要的,同时也需要看到线索对情节的推动作用,以及它如何贯穿全文,对于主人公的意义、主题的呈现等,都是我们围绕线索这一宏观艺术手法,产生的对艺术效果的思考。我们以微小说《用吵闹来抚慰》中的电话这一线索为例。在小涛的写作中,他看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是电话,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搭建文段框架,感觉内容很多,不知从何下笔。其实我们理清思路,按照文中“电话”节点,把握每一段的人物情感,分析每一段的艺术效果。
在《用吵闹来抚慰》中由线索“电话”来贯通始终。文章开头起笔突兀:“秘密是我发现的。……这个电话肯定聊了很久了。”一个电话成为了一颗抛向湖心的石子,激起涟漪层层,进而引发出一系列紧张的家庭会议和立案侦查;知道真相后,儿女并未喘息一口,反而如临大敌,“车轮战”三个字加速了开篇已见紧凑的节奏,如影视剧的快闪镜头,令读者眼前飞速掠过母亲迎战姐弟四人时的尴尬场面。终于,母亲迫于压力保证了“以后再不接那人的电话”,情节急转直下,陷入一种压抑的低调运作。“电话”也从给了母亲快乐和“脸上菊花般的灿烂”笑容的吉祥物,变成平添她愁绪和幽怨的夺命铃声:母亲在这头,他在那头,铃声传心声而不得相见,直至两人先后离世。此后,“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就没有了,世界也仿佛就此寂静无声”,两位老人终于不再需要打这难打的电话,而是去另一个世界互诉衷肠。至此,读者眼前的屏幕上出现了“剧终”二字。尾段中写到“我默默无声地坐在电话旁的沙发里”,“我习惯地看一眼电话”,“我总是盼望……”,动作加上内心的独白,无疑留下余音袅枭,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了无限的绵延和跌宕。
在横向对比了一些范文的宏观艺术手法分析之后,小涛觉得自信了很多,抓住了范文的共性,探究清楚基于文本结构的宏观艺术手法的写作逻辑,自己也能够写出漂亮的文评。
针对从文章结构出发的宏观艺术手法,考生需跳出自己惯常使用的固定手法思考,首先要认识各个宏观艺术手法的作用效果,例如我们上文学习到的线索,此外还有叙事顺序、转折、开头和结尾、铺垫伏笔等等,再针对具体的文章选择最贴切的手法。紧扣具体的宏观艺术手法的作用,以此为骨架,串起对于整篇文章结构内容的理解。
往期回顾:
立刻注册领取免费一对一中文体验课
请填写表单,您将免费得到一节1对1中文体验课和多本学中文的电子书
国家/地区

search no result

点击注册按钮,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