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中文作品分析

IB中文A:《台北人》中欢厂女子的性格特点分析

《台北人》是作家白先勇的小说集,全书共收录了十四篇小说,作品描绘了社会各阶层的“众生相”,尤其是欢场女子的形象,堪称古今中外欢场女子形象的典范。这类描写集中于《游园惊梦》《一把青》《永远的尹雪艳》《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孤恋花》 几个篇目中,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一起来以IB中文的分析视角,来学习《台北人》中三位经典欢厂女性形象的性格特点,分别是《游园惊梦》中的蓝田玉、《一把青》中的朱青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的金兆丽,三位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人群特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同学们积累一些内容素材,用于IB中文Paper2,IO当中,记得点赞收藏哦!…

IB中文A:什么是言之有理即可?用IB中文的思维来学习《青蛙王子》

我之前一直告诉同学和家长们,IBDP课程体系被公认为全球最难的高中课程,这正与很多同学们对国际学校课程体系的认知恰恰相反。IB中文课程的要求简直堪比大学中文系一年级的难度要求,这也是IB高水平的学科成绩可以抵掉国外大学基础课学分的原因。

但是,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很少看到学生“知难而退”,反而看到这些挑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主要和IB中文的核心课程理念有关:我们没有参考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无论他的答案是什么!也正是这样的教学理念和答题理念,让不少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回答,尤其是初次接触DP课程的学生们,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什么是言之有理,以及如何做到言之有理。

IB中文Paper2: 《雷雨》中蘩漪人物性格的形成

之前的文章我们一起学习了话剧《雷雨》中蘩漪的人物性格及其分析,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从《雷雨》中蘩漪的人物经历,结合背景设定和剧情,一起来学习分析其人物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为同学们的IB中文Paper2学习、IO的学习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提到“Oswald Spengler 曾在‘西方陆沉论’里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阿波罗’式的,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其中,阿波罗式的文化模式具有秩序大于人的创造、追求稳定等特点,相反,浮士德式文化则追求创造与变革,拥有浮士德式心理的人群将冲突视作存在的基础。…

IB中文A文学笔记:《茶馆》中的王利发的人物形象分析

《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之作,作品选取了从社会小视角出发,以茶馆老板王利发的遭遇作为故事主线,穿插描述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新中国成立三个阶段的社会变迁史,并通过多个人物视角来展示社会的阴暗面。《茶馆》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深刻,除了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主要人物,还塑造了一些其他阶层的小人物,尽管其描述篇幅都不多,但是每个人物的塑造都十分鲜活,十分值得同学们日常用来进行Paper2文学分析,人物分析的练习,当然如果有选择《茶馆》作为IB中文Paper2、IO的同学,一定要认真仔细地阅读这篇文章哦。…

IB中文:如何用《丧钟为谁而鸣》和《活着》写一篇IO?

IO是每位IBer都绕不开的必考科目,IO的特点就是公式化强,掌握结构,熟练练习后高分就不是问题。而且,IO考试虽然一共只有分钟的时长,但是其成绩占据了SL课程的比重,HL课程20%的比重,其考试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的两部作品中各截取40行,考察这两段文本如何回应了学生所选择的全球性问题。所以接下来给大家讲解 如何用《丧钟为谁而鸣》和《活着》写一篇IO?…

滚动至顶部